|
“一帶一路”:忘不了中國大豆229
“一帶一路”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行。中外合作交流特別是歷史上絲綢之路的產品交流,又被人們重新提起。人們耳熟能詳的是,玉米、核桃、石榴、葡萄等是從國外輸入的;我們豆制品行業的人要說的是,大豆是從中國傳向世界的。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。大豆在我國已有4000多年的馴化栽培的歷史,中國的野生大豆是世界公認的栽培大豆的祖先種。中國傳統上對于重要的糧食作物有五谷、六谷乃至八谷、九谷之稱,如周代《大戴禮》的五谷指黍、稷、麻、麥、菽;明朝《本草綱目》中的八谷指黍、稷、稻、粱、禾、麻、菽、麥;而清朝程瑤田的《九谷考》則包括粱、黍、稷、稻、麥、大小豆、麻、菰等。不管是“幾谷”,都少不了大豆。直到春秋戰國時期,華夏族人的主要糧食還是豆類,用豆類做飯,用豆類的葉子做湯,大豆與粟同為主糧。漢代以后,大江南北,長城內外,都已開始大豆種植。 現今世界各國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傳去的,他們對大豆的稱呼,幾乎都保留我國大豆古名——菽(shū)的語音(拉丁文:Soja;英文:Soy;法文:Soya;德文:Soja;俄文:соя)。 中國大豆也是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,為世人做出了獨有的貢獻。據有關資料,2500多年前,中國大豆傳入朝鮮;2000多年前,傳入日本;1300年前左右,傳入印度等南亞國家;300年前,傳入菲律賓、印度尼西亞、馬來西亞;1739年,傳入法國,隨后在歐洲各國開始種植;1765年,大豆由曾受雇于東印度公司的一位水手帶入美國種植;1857年,大豆被傳播到非洲埃及;1876年,中亞的外高加索地區開始種植大豆;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區則可以追溯到1877年;1879年,大豆被引種到澳大利亞;1882年,大豆在阿根廷落腳開啟了南美傳播模式;1898年,俄國人從我國東北帶走大豆種子,在俄國中部和北部推廣;20世紀,大豆擴展到非洲。自此,中國的大豆名聞四海,傳播四方。目前世界上種植大豆已遍及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。遲至1936年,中國大豆產量仍占世界總產量的91.2%。 豆腐的發明,又是我國先人對世界食品的一大貢獻,被稱為“20世紀全世界之大工藝”。我國制豆腐的技術從唐代開始外傳,首先傳到的國家是日本。日本人認為,制豆腐的技術是754年由鑒真和尚從中國帶到日本的,至今,他們仍將鑒真和尚奉為日本豆腐業的始祖,并稱豆腐為“唐符”或“唐布”。1654年,隱元大師東渡日本,又把壓制豆腐的方法傳入日本。我國的豆腐技術大約在20世紀初傳到歐美。1909年,西方第一個豆腐工廠在法國建立,生產豆腐、豆乳醬、豆芽菜等豆制品。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傳播,傳統的中國豆腐,成了世界性食品。 當下,我國從大豆輸出大國成為進口大國,美國成了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國,加之巴西、阿根廷的大豆,還有日本、德國的大豆食品加工成套設備,一度形成了與歷史上相反的“倒流”,似乎“時光一去不復回,往事只能回味”。然而,換個角度看,從西域入土的小麥、葡萄,在華夏大地上不也是長得風生水起么?從“一帶一路”的戰略高度和愿景出發,“一花不是春”,我們謀求的是共同發展和“春色滿園”。 好在,中國大地上生長出來的高品質食品級大豆深受人們信賴,在世界食品蛋白市場仍有極高的占有率;好在,我國眾多涉豆企業奮起爭先,日益豐富的中國豆制品在全球市場上廣受青睞。 當然,乘著“一帶一路”東風,我們承前啟后,繼往開來,忘不了中國大豆——豆腐——更多的豆制品,要為人類提供安全美味、營養健康的大豆食品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