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真實的干豆腐創業案例220
11月19日,在婁底市婁星區雙江鄉新莊村,站在剛建成的新房前,劉喜紅配偶露出了美好的淺笑。死后的紅磚房,就是他們勤勞致富、脫節貧窮的見證。 一年前,這一家人還處在貧窮之中。劉喜紅曾是新莊村建檔立卡貧窮戶,家中有71歲的母親要贍養,要照料身患腦癱的妹妹,還要撫育3個女兒。因為家庭貧窮,全家7口人一向擠在祖輩留下的4間土磚房里。 窮則思變。劉喜紅與妻子黃小紅走出大山,加入到南下務工的隊伍。因為文化水平低,他們只能從事一些體力勞動,收入并不高。在城市摸爬滾打多年,劉喜紅發現原生態、純手工的豆制品越來越遭到城里人的喜歡,而自己曾經剛好學過“打豆腐”。 “兜里有糖,日子不能跳過越苦。”劉喜紅決議回家創業。 2014年,劉喜紅帶著妻子黃小紅回到老家,干起了“打豆腐”的行當。 發豆、磨豆、濾漿、燒漿、推漿、上匣、壓石,黃小紅跟著老公一點一點學,一點一點摸索。文化程度不高的她,記下了一本厚厚的“豆腐秘笈”。 然而,創業并沒有幻想中的簡單,要么豆腐很快就酸了,要么就是賣不出去。夫妻倆沒有泄氣,倔強地堅持了下來。黃小紅說:“想要過上好生活,首要要能喫苦、有信念,不能輕言放棄。” 為了開拓市場,夫妻倆晚上“打豆腐”,白日送貨、聯絡商戶。只要哪里訂豆腐和豆漿,不論多遠、不論刮風下雨,他們總是第一時間騎上摩托車送貨。“有一次,因為路面濕滑,我騎車摔倒在地,站都站不起,憂慮一車豆腐浪費了,又趕忙爬到摩托車那兒去看。”回憶起那段日子,黃小紅忍不住淚如泉涌。 2017年,劉喜紅配偶的豆腐事業迎來了曙光。婁星區紀委監察局扶貧作業隊進駐新莊村,作業隊隊員結對幫扶劉喜紅夫妻倆,還請來了專家,幫他們提高打豆腐的手工。 經過專家輔導,夫妻倆學會了如何確保熱天的豆腐不變酸,“打”出來的豆腐新鮮、爽滑。一起,扶貧作業隊還經過電商渠道和“朋友圈”“生活圈”“作業圈”推行劉喜紅配偶的產品。原汁原味的高品質豆腐,很快成了“香餑餑”。 劉喜紅開心腸說:“現在每天能夠賣10匣豆腐。雖然氣候越來越冷,但銷量還在添加。”“忙的時分,一天只能睡4個小時,但看到自己做的豆腐都能賣完,再苦再累也快樂!”談起興旺的生意,黃小紅臉上盡是高興。 “在扶貧作業隊協助下,我們方案擴展生產規模,建一個100平方米左右的豆腐加作業坊,由單純的豆腐發展到豆腐干、油豆腐、麻辣豆腐等。”劉喜紅決心滿滿地說。 干豆腐創業,首選長慶隆干豆腐機,讓辛苦的豆腐生意,變成輕松致富的好項目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