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你是否有一顆豆腐心。260
豆腐是中國的一項偉大的發明。與四大發明相比,它其實離老百姓的生活更近。豆腐誕生在漢代。傳說劉邦的孫子,在安徽淮南八公山珍珠泉煉丹。沒煉出長生不老的仙丹,卻創造出了豆腐。作為煉丹爐里的副產品,豆腐雖不至于產生使生命不朽的神奇效果,其營養價值還是不容置疑的。 豆腐的制作過程,將大豆磨碎、榨漿,上鍋灶蒸煮,直至添加石膏,或用青鹽點鹵,使豆漿凝固,太像一次化學實驗。有人比喻為石髓,即石頭的骨髓,還有人稱其為甘脂。無論視覺還是口感。在食物中,豆腐似乎最女性化的,嬌嫩膚白,如女人的皮膚一樣,所以把站女人便宜比作吃豆腐。豆腐它是最富有中國特色的一種食物。它在神話般煉丹爐里脫胎換骨,從此進入中國人的食單。在素菜類,它的名次應該比較靠前的。佛教徒,不近女色,不食葷腥,但對豆腐憐愛有加。豆腐為素食者送來了福音。素齋里,常用特制的豆腐皮加工成素雞、素鴨、素火腿等種種名稱叛逆的豆制品。 以豆腐為主題,還有一系列衍生產品,如豆腐腦、豆腐干、豆腐乳、油炸豆腐泡……大故事下面還套著無數的小故事。甚至連臭豆腐,中國人也嗜之如命,為其辯護:“聞起來臭,但吃起來香。”一代英雄毛澤東,在重游故地時,“表揚”過長江火宮殿的油炸臭豆腐:“火宮殿的臭豆腐還是好吃。”據說“文革”時這句話被該店作為“最高指示”引用在影壁上。可見豆腐不僅平民愛吃,偉人也愛吃。它跟四大名著似的,雅俗共賞。 有句俗話:青菜豆腐,保平安。孫中山相信此理,寫過《中國人應保持中國飲食法》一文:“中國人所常飲者為清菜,所食者為淡飯,而加以蔬菜豆腐。此等食料,為今日衛生家所考得最有益于養生者也,故中國窮鄉僻壤之人,飲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壽。”他尤其贊賞豆腐,“夫豆腐者,實植物中之肉料也。此物有肉料之功,而夫肉料之毒。” 中國,已形成了一種豆腐文化。豆腐文化的內涵,類似于“懷柔”政策。豆腐是溫柔的,而儒家恰恰教誨人們要“溫柔敦厚”。甚至在形容說話厲害但心腸軟的婦人時,也稱其“刀子嘴豆腐心。”作為一個善良的民族,中國人的心,很軟,像豆腐一樣。豆腐心并不是貶義詞。長著豆腐心的人,是值得信賴的。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每個人出生時都長一顆豆腐心。有的人終生保持,有的人則逐漸變硬了,變麻木了或變冷酷了。保持豆腐心,跟保持童心一樣困難。因為豆腐心,仿佛玻璃心,是易碎品,很容易受傷的。“仁者愛人”,豆腐心,其實象征著中國人胸懷里的那個“仁”字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