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干豆腐機器時代,為我們帶來的好處,100
在沒有機器的日子里,我們什么都需要手工操作,做一回干豆腐,需要起早貪黑,在云南省昭通市彝良縣奎香街上有一對夫妻,他們做豆腐干做了二十年。丈夫閔清華今年51歲,妻子陳世美今年46歲,他們勤勞持家,相濡以沫,將一雙兒女養育成人,煙熏火燎的灶臺前留下了他們相伴相依的身影,慢慢變老的歲月里刻下了他們恬靜淡泊的記憶。
當地人特別喜歡一種用黃豆做的美食——奎香豆腐干,每塊長寬均為10厘米,厚4厘米,重約8兩,壯實敦厚得像高山人一樣。與眾不同的是,奎香豆腐干要用柴火慢慢熏烤,直到豆腐干兩面烤黃,散發出煙熏臘肉一樣的誘人香味時才下架出售。
每天凌晨5點鐘,閔清華夫婦就在后院豆腐棚生火、燒水、做準備,拉開了忙碌一天的序幕。
制作奎香豆腐干需要十個步驟:用機器把黃豆打成豆瓣;浸泡豆瓣、磨漿、燒漿、濾漿、點石膏、沉淀、壓制成型、切塊、木柴熏烤。
十個步驟全部做完,第一批豆腐干就做好了,但時間已經從凌晨到了中午,夫妻倆抽空做頓簡單的飯菜匆匆吃過后,又接著做第二批豆腐干。都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,他們的日子就在這樣的循環反復中渡過。閔清華話語不多,干活的時候兩人靜靜地做著自己的事,但夫妻倆多年相依相伴,配合相當默契,一個眼神、一個動作的交流就足夠。
點豆腐是一門學問,用量多少很關鍵。老話說:世有三難,打鐵、撐船、推豆腐。不過如此困難的事,在他們夫妻眼里只是小菜一碟,他們用石膏點制,做出的豆腐干味道微甜,口感滑嫩。
點好的豆漿經過十五分鐘沉淀,接著舀進木制模具里濾水壓制,整個過程中,夫妻倆注重細節,一絲不茍。
夫妻二人分工合作,重活、累活丈夫搶著做,輕活、巧活讓給妻子做。圖為豆腐倒進模具后,陳世美仔細觀察,整理紗布。
閔清華將空心水泥磚一塊塊搬到木箱上壓制豆腐干,雖然磚是空心的,但整塊也有40斤重,每個木箱上需搬4塊水泥磚壓上去,這個環節相當辛苦。
壓制成型的豆腐用刀切塊,一個模具里豆腐剛好切成16小塊。
熏烤豆腐干既是苦活,又是細活,煙熏火烤的滋味不好受,干濕軟硬的程度要適度把握。
夫妻倆1991年結婚,婚前閔清華向母親學會了做豆腐干的手藝,婚后他又把手藝教給了妻子。從此,兩人靠著做豆腐干這門手藝,白手起家,把日子經營得紅紅火火。
剛成親那幾年,夫妻倆每天只做幾十斤黃豆,逢奎香趕場,就把豆腐干背到集市上賣,由于貨真價實,很快售罄。奎香不趕場的時候,他們便把豆腐干背到貴州畢節赫章縣和龍街等鄰近的鄉鎮去賣。
隨著技術的提高和經驗的積累,夫妻倆做的豆腐干越來越好吃,名氣也越來越響亮,本鄉和鄰鄉都有菜販子向他們訂購包銷。近幾年來,他們每次都要打兩百斤黃豆。一斤黃豆能做兩塊奎香豆腐干,一天剛好做400塊,一個月純收入6000元左右。
做豆腐干會產生大量的豆渣,精明的夫妻倆變廢為寶,在后院養起了豬,每年出欄十多頭,每年靠養豬也能夠賺4萬元左右。喂不完的豆渣,街坊鄰居按每斤1角5分,向他們收購。
落日余暉照進農家小院里,忙碌的一天并未結束。晚飯后,閔清華和陳世美還要把剩下的活干完,把做豆腐干的器具洗刷干凈。隨著年齡的增大,兩人漸漸力不從心,加之子女的勸說,打算逐步減少數量,降低勞動強度。
夜幕降臨,豆腐棚的燈再次亮了起來,做豆腐干的夫妻檔就這樣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的勞作著,生活著,守護著一方家園。
長慶隆干豆腐機全自動操作,讓辛苦的豆制品行業,變成輕松賺錢的好項目。沒有干豆腐機的他們過的很幸福但是非常辛苦,有了干豆腐機就不一樣了,再過上幸福生活的同時,還可以讓自己輕松一下。 長慶隆集團,期待您的光臨。
|